合作背景
为深化“智能穿戴+运动医学”的跨界融合,推动健康大数据、运动损伤预防、智能康复等领域的科研创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运动医学发源地)与小米可穿戴事业部(全球智能穿戴市场份额超20%)联合设立博士后工作站,面向全球招募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共同探索医疗健康与智能技术的交叉应用。
研究方向
1.运动健康大数据分析
?基于小米可穿戴设备的生理与运动数据,开展科学运动及主动健康机制及干预研究。
2.智能康复技术研发
?探索可穿戴设备在科学运动及主动健康中的应用。
3.医疗级智能硬件精准化校验及创新
?推动可穿戴设备与临床诊疗标准的协同验证;
?设计新型医疗级传感器,提升运动医学场景下的数据精度。
申请条件
①学历要求
近3年内获得博士学位(或已通过答辩),年龄不超过35岁,专业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生物医学工程、运动人体科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
-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电子工程
-数据科学、生物统计学
②能力要求
-具备医学与工科交叉研究经验者优先(如医疗大数据分析、生物信号处理)。
-熟悉机器学习算法开发(python/r/matlab),有可穿戴设备相关项目经历更佳。
-较强的中英文写作能力,以第一作者发表过至少1篇sci论文。
培养与待遇
①医工联合资源支持
由北医三院运动医学领域专家与小米可穿戴技术团队负责人联合指导,提供临床资源与工程化支持。
②薪酬福利
-年薪35万元以上(含基本工资、绩效及科研奖励)享受北医三院科研配套资源;
-熟悉机器学习算法开发(python/r/matlab),有可穿戴设备相关项目经历更佳。
申请方式
①材料提交
个人简历:含教育背景、科研成果、代表性论文
②联系方式
投递邮箱:0016388009@bjmu.edu.cn
*主题注明“北医三院小米联合博士后申请”
项目特色
跨界融合医学与工程双视角突破行业壁垒,成果可同时发表于医学与工科顶刊
场景落地研究课题直击临床痛点,技术转化路径清晰(如联合申报专利、产品化落地),从实验室到产品线,只需一步
国际视野医学与工程双视角突破行业壁垒,成果可同时发表于医学与工科顶刊
附:北医三院-小米可穿戴战略合作介绍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与小米可穿戴设备达成院企战略合作,这一合作旨在通过整合医疗健康资源与智能穿戴技术,推动运动医学、健康管理及疾病预防领域的创新发展。
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运动医学发源地,承担国家级运动损伤防治研究项目
小米可穿戴事业部全球领先的智能穿戴设备供应商,2023年全球智能手环/手表市场份额超20%
合作重点
1.运动健康数据研究
小米可穿戴设备将收集用户的运动、生理指标等数据,与北医三院的临床研究结合,探索运动损伤预防、康复方案优化等课题,助力个性化健康管理。
2.创新医疗场景应用
?术后康复监测:通过设备实时追踪患者康复进度,为医生提供远程评估依据。
?运动风险预警:利用大数据分析,识别用户运动中的潜在风险(如过度疲劳、异常心率),及时发出提醒。
?慢病管理:针对关节炎、骨质疏松等慢性病患者,定制运动与健康监测方案。
3.联合科研与标准制定
双方计划在运动医学领域开展联合科研项目,并推动智能穿戴设备在医疗场景中的数据标准和应用规范。
合作意义
?对医疗领域将智能穿戴设备纳入健康管理闭环,提升疾病预防和康复效率,推动“主动健康”模式。
?对消费者通过更精准的健康数据反馈,帮助用户科学规划运动强度,降低运动损伤风险。
?对行业探索“医疗+消费电子”跨界合作范式,为数字健康产业提供技术落地案例。
导师介绍
王健全
合作导师简介:
王健全,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髋关节外科主任,教育部运动创伤技术与器械工程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兼总干事;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关节镜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镜学组组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委;作为运动医学专家为中国国家队和北京市体育队服务30年。分别担任2016年里约奥运会、2020年东京奥运会、2024年巴黎奥运会,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2023年杭州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首席运动医学专家;中国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医学专家组成员,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飞控医学专家组医学专家,空间站任务远程医学支持专家。《arthroscopy》《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中华骨科杂志》编委,《中华外科杂志》通讯编委,主要研究方向是运动伤病的诊断和治疗,在组织工程关节软骨修复、骨科内植入材料、关节运动损伤微创治疗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主持2项国家级、多项省部级研究项目,目前在研课题9项,总经费达3000余万元。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10篇,其中权威期刊sci论文60篇,作为主编、参编、主译专著10部。曾经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奖15项。
研究方向:
1、新型修复材料研发及诊疗体系研究
2、运动创伤诊疗及新技术研发
3、运动创伤组织修复与重建研究
4、运动创伤和康复机制研究
招聘计划:临床型博士后,科研型博士后
招聘职位:科研型博士后(2025年)
敖英芳
合作导师简介:
敖英芳,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运动医学关节伤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国之名医。现任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名誉主任委员(第二届主委)、中国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医师分会(创始会长)、亚洲关节镜学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运动创伤与康复临床及基础研究,建立全国运动伤病预防治疗与康复体系,开展关节伤病微创外科治疗新技术,提出难治性运动伤病诊疗创新理念,取得系列重要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531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近两年发表sci论文66篇,其中q1区30篇,if>;10的6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4项,获第22届中国专利金奖;主编专著22部,其中《运动创伤学》为首部国家级研究生规划教材。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窆铱萍冀蕉冉币幌睿袷〔考兑坏冉?/span>3项、二等奖6项?;袷捉烊葱抡冉?、吴-杨医学一等奖,2024年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成就奖。
研究方向:
1、膝关节韧带重建、软骨组织工程修复研究
2、运动康复脑中枢神经偶联机制研究
3、运动伤病生物治疗与ai诊断治疗相关研究
招聘计划:科研型博士后
招聘职位:科研型博士后(2025年)
王启宁
合作导师简介:
王启宁,北京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机器人动力学与控制、医工交叉研究,在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40余篇,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46项、美国发明专利授权2项,制定国家标准2项,部分研究成果已实现产业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融机器人”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项目等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20余项。担任ieeeram、ieee/asmetmech、ieeetmrb等6个国际期刊编委。是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优青、青拔。获得首届“熊有伦智湖优秀青年学者奖”。
招收方向:
招收博士后主要包括生物力学、生机电一体化、穿戴机器人、运动康复、柔性传感等方向。
招聘计划:科研型博士后
招聘职位:科研型博士后(2025年)
胡晓青
合作导师简介:
胡晓青研究员围绕“解析与构建膝关节损伤退变修复再生微环境”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系统深入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工作,取得系列重要成果,发表论文114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40篇(近5年32篇),包括scibull(2023)、sciadv(2023)、advsci(2023)、chemengj(2023,2022)、natcommun(2022,2019)、advfunctmater(2022)、bioactmater(2022)、biomaterials(2015)等。授权发明专利13项,专利转让100万元。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北京大学临床医学+x青年专项1项,北京大学新工科交叉青年专项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作为共同负责人承担“北京大学医学部-密西根大学医学院转化医学与临床研究联合项目”1项。作为副主编撰写专著《关节软骨损伤修复重建学》,参与制定中国首部冰雪运动创伤救治专家共识?;瘛敖馕鲇胫厮苋砉亲橹薷丛偕⒒肪车幕⊙芯俊苯逃孔匀豢蒲Ф冉保?/span>2/14,2019),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年会青年优秀论文报告一等奖(2016)。研究成果获邀在icrs、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等学术年会发言10次。任中国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医师分会基础研究与创新转化学组副组长、国际软骨再生与关节?;ば幔?/span>icrs)中国部学术秘书。任《生物工程学报》编委、britishjournalofsportsmedicine中文版青年编委。
研究方向:
1、运动创伤组织修复与再生研究
2、干细胞在组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转归
3、骨关节炎及软骨退变机制与再生研究
招聘计划:科研型博士后
招聘职位:科研型博士后(2025年)
张辛
合作导师简介:
张辛,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前往美国康奈尔医学院附属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等国外顶级运动医学中心、匹兹堡大学骨科和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骨科短期访问学习。目前,主要从事运动创伤的微创治疗,关节镜下微创修复髋关节、膝关节和肩关节损伤的临床工作及研究。
现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肩肘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冬季运动损伤分会副秘书长、北京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医师分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约评审专家、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中文版青年编委。编纂专业性书籍4部,包括首部中国冰雪项目国家队队医培训教材《中国冰雪项目运动伤病防治-国家队队医培训教材》等专业教材,近五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sci研究论文27篇,包括naturemetabolism(if19.9)advancedmaterials(if27.4)、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if16.7)、internationaljournalofsurgery(if12.5)、theranostics(if12.4)、actabiomaterialia(if10.6)等。主持包括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等12项基金项目。共授权专利38项,其中“一种关节软骨修复再生用支架及其制备方法”获2021年中国专利金奖,实现1000万元成果转化。获得中国专利金奖、茅以升科学技术奖、2024年第三季度weily中国高贡献作者等9项奖项。
研究方向:
关节损伤与修复
招聘计划:科研型博士后
招聘职位:科研型博士后(2025年)
黄洪杰
合作导师简介:
黄洪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副研究员,主治医师,研究生导师,科室主任助理。
专业方向为运动损伤关节镜微创治疗,长期从事关节运动损伤修复和生物材料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目前在研课题4项,发表中英文论文45篇,授权专利15项。曾获北京大学优秀青年医师奖、第一届中国科技青年论坛三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四届亚洲软骨修复协会(acrs)论文金奖。
研究方向:
运动损伤关节镜微创治疗
招聘计划:科研型博士后
招聘职位:科研型博士后(2025年)
程锦
合作导师简介:
程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骨关节损伤退变发生机制与修复再生策略研究,近五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communications、scienceadvances、advancedscience、acsnano、sciencebulletin、theranostic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9项课题。作为主要完成人获202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2019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span>2023年北京大学医学部暑期科研项目优秀指导教师奖、2022年北京大学实验室工作先进个人?;袷谌ü曳⒚髯ɡ?/span>10余项,参编专著《骨科运动医学—原理与实践》(副主译)、《关节软骨损伤修复重建学》(主编助理、编者)。担任britishjournalofsportsmedicine中文版主编助理与青年编委,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s、advancedhealthcarematerials、regenerativebiomaterials、iscience等期刊特约审稿人。
研究方向:
1、运动系统退行性病变发生机制与靶向治疗;
2、运动损伤修复再生;
3、运动促进健康相关机制研究
招聘计划:科研型博士后
招聘职位:科研型博士后(2025年)
任爽
合作导师简介:
任爽,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副研究员,研究生导师,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负责人。
主要从事运动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包括膝关节运动损伤生物力学机制、软骨损伤生物力学机制、大众健康运动损伤风险研究、运动损伤康复智能设备研究等。
学术兼职包括:英国运动医学bjsm杂志中文版青年版编委,frontiersinbioengineeringandbiotechnology客座编辑,中华康复治疗师协会脊柱侧弯与体态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市科协人才举荐评审专家,北京围手术期医学学会骨科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小米运动健康相关课题等8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及通讯作者sci论文20余篇。参编与参译运动医学专著3项?;衽ɡ爸魅?/span>11项、成果临床转化200万元。
研究方向:
1、运动损伤生物力学机制研究
2、健康大数据人工智能研究
3、运动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
4、运动康复智能系统研究
招聘计划:科研型博士后
招聘职位:科研型博士后(2025年)
刘振龙
合作导师简介:
刘振龙,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副研究员、主治医师、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基础研究、转化研究和临床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运动损伤的修复,尤其是腱骨愈合和软骨损伤的修复。临床工作擅长运动损伤的微创治疗。临床转化研究方向为利用多种脱细胞基质支架修复软骨损伤、腱骨愈合等?;⊙芯苛煊蛴肓合芯吭背て诤献?,主要从事组织工程支架控释生长因子结合干细胞修复腱骨愈合、软骨损伤的研究。目前发表中英文论著10余篇,主持国家级及其他课题6项,作为主要研究者在研临床转化研究8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7项,其中2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实现临床转化,参编参译著作4部。担任前任internationalcartilageregeneration&jointpreservationsociety(icrs)教育委员会委员;现任icrs学术研究基金委员会委员;2024奥运会国家登山队医疗专家;《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中文版青年编委等。
研究方向:
1、组织工程技术促进腱骨愈合、修复软骨损伤的基础研究;
2、脱细胞基质支架结合干细胞促进腱骨愈合、修复软骨损伤的临床转化研究;
3、ai技术辅助诊疗运动损伤的研究。
招聘计划:科研型博士后
招聘职位:科研型博士后(2025年)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kn16ter4z04dmy_huvg19g
更多最新博士后招收资讯请关注:
【高才博士后】网站→https://boshihou.gaoxiaojob.com
【高才博士后】微信公众号→微信号:bshjob